北京地坛医院张福杰教授获“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荣誉称号
10月22日,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人才”暨“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特别贡献奖”表彰会在北京市委党校隆重召开。会上,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张福杰教授获第十三批“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以下简称“有突出贡献人才”)荣誉称号。
“有突出贡献人才”评选表彰活动是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评选表彰的北京市专业技术人才专项奖励项目,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本批次在北京市共评选出49位“有突出贡献人才”,以表彰他们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张福杰表示,此次入选“有突出贡献人才”项目,是对自己和团队工作的肯定与鼓励。他说,自己能够在艾滋病防治领域取得一点成绩,首先是荣幸地赶上了历史机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能够参与其中,见证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从零起步到今天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很幸运和自豪。感谢北京地坛医院和地坛医院感染中心,也感谢中国CDC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全国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同仁,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才使得中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如此巨大成绩,成为国际上治疗的典范。
张福杰,男,农工民主党党员。现任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同时担任首都医科大学传染病学系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CDC研究生院的博士生导师。
1998年,张福杰36岁,当时担任北京地坛医院一病区主任的他被选到美国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学习艾滋病,没想到这成为他职业生涯的重要节点,他从此变成了一个“艾滋病医生”。
1999年,从美国学习回来后,张福杰与中国CDC(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研究院)曹韵贞大夫(前美国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研究员)在北京地坛医院开设了中国第一个艾滋病门诊,同年开展了中国第一个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临床试验,率先在中国引入艾滋病治疗“鸡尾酒疗法”。2000年他参与了我国第一个《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五年行动计划》以及2003年我国颁布的历史意义深远的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制定,起草了大量的政策和技术指南等。2001年,经原卫生部、中国CDC和地坛医院协商,张福杰受命组建我国艾滋病治疗“国家队”——中国CDC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治疗与关怀室,开始了艾滋病防治工作“国家队”的职业生涯,在担任主任的14年,在我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从“应急”到“标准化”再到“国际化”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张福杰对建立起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国模式的标准化、国际化的治疗体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十一世纪初,国际上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宜开展病毒治疗,担心出现大规模的失败和耐药。2002年,张福杰团队顶着巨大的压力,在河南省某村开展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试点工作,之后他们开始不遗余力地推动国家抗病毒治疗工作,解决仿制药、检验设备等一系列工作。最让张福杰欣慰的是,2002年他们与河南CDC合作推进了我国第一个HIV母婴阻断项目,许多当时接受治疗的儿童,现在已经结婚并且生育了自己的健康宝宝。2002年至今,张福杰一直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艾滋病专家组组长。他所领导的专家组在我国艾滋病规范化治疗、疫情应对、指南编写和科研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016年,刚刚重新回到北京地坛医院担任感染中心主任的张福杰,又经历了新的挑战。亚洲首例黄热病在北京地坛医院被发现,患者入院不到20个小时就被确诊,经过积极治疗后康复出院。
上一篇: “我在援疆路上成长”